抑郁症离我们有多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7-06 21:04:58

著名歌手李玟去世,使得抑郁症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资料图片)

7月5日晚间,著名歌手李玟的姐姐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李玟已罹患抑郁症多年,近日因病情急转直下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经家人发现后送医抢救,最终抢救无效于7月5日不幸离世,终年48岁。

自出道以来,李玟留给歌迷的一直是乐观、坚强、阳光的形象,没想到最终却因抑郁症突然离世。消息公布后,抑郁症相关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此前有报道称,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也疑似正在使用小剂量的氯胺酮来治疗抑郁症,抑郁症也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级主任医师、中国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组长、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凌江教授指出,抑郁症是可治疗的,且大多数可以治好,临床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能更好的缓解症状,心理治疗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建议联合治疗,治疗获益远大于风险。不管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都应遵循“充分评估与监测”原则

然而当前,我国抑郁症治疗仍面临诸多痛点,如心理治疗由于价格可及性等问题,不能惠及大部分患者,而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抑郁症复发率也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公众对于抑郁症也存在诸多误区,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编写的《专家漫话精神健康科普知识》(以下简称《科普知识》)中指出,当前公众对精神障碍的了解和认识还普遍不足,亲朋好友或患者自身的无知、偏见和歧视,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会延误及时求治,给个体带来更多的痛苦影响其社会功能。

抑郁症症状多样,成因复杂

对于李玟的去世,许多网民表示不解,为什么以积极、开朗、正面形象示人的公众人物也会患上抑郁症?实际上,大众对抑郁症存在许多误解,很多时候抑郁症被“刻板印象”所忽略。

当前,抑郁症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的人口患有抑郁症;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超过5000万名患者需要规范用药治疗。同时,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会在疾病发生后的两年内复发 。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其中抑郁症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仅在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了25%以上 。

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疫情的压力,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蓝皮书》还指出,在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为%,男性占比为%,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倍。

据了解,每位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不尽相同,根据精神疾病诊断手册 DSM-V 定义下的抑郁症症状主要有如下表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体重减轻或增加、失眠或睡眠过度、精神亢奋或迟滞、疲倦或缺乏活力、无价值感或罪恶感、精神不集中或注意力减退、反复想到死亡或有自杀的念头。

京东健康精神科全职医生胡晓宇表示,一般而言,当某个人觉得自己一直很沮丧、没精神,或者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晚上总是睡不好觉,或者吃饭也没胃口了,那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李凌江教授指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

然而,由于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其病因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抑郁症的成因及其新药治疗研究进展》等文献资料,发现目前研究的病因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受体异常、神经退化及内分泌、炎症细胞因子、表观遗传调节和大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等。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相关研究发现了多种与抑郁症有关的候选基因,诸如5-羟色胺系统基因(如 5-HTTLPR, serotonin transporter-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 5-羟色胺转运体关联的多态性位点)、多巴胺系统基因(如DRD2, dopamine D2 receptor, 多巴胺D2型受体)及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如 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这些基因能影响大脑的激素作用机制。

治疗仍面临诸多痛点

在抑郁症治疗中,常用手段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关于这两种治疗手段,《科普知识》中介绍,简单而言,抗抑郁药物会有效改善患者“生物学”方面的异常变化,目前大多数的抗抑郁药都是通过改善脑内5-羟色胺(5-HT)多巴胺和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来帮助缓解抑郁症状,减少抑郁发作时间。而心理治疗会着眼于患者发病相关的心理因素,消解“心理病因”,增强“心理抵抗力”。

除药物和心理治疗外,《科普知识》中也介绍,还有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这是一种起效相对快且安全性较好的治疗,适合于那些病情严重例如自杀风险极高、木僵的患者,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等。应注意,每名患者都有各自的特点,治疗的选择应该请专业的医生来评估分析,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据科普中国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来自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的 “经典单胺策略”药物,起效缓慢,有效率低。近年来,氯胺酮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由于其可在数小时内迅速改善情绪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以及显著的疗效,被誉为“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大发现”。但氯胺酮由于其潜在的成瘾性,被归类于精神管制类药品,限制了其在临床抗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关于氯胺酮药物的研究,科普中国介绍,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团队发现,氯胺酮能够快速起效,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地阻断“反奖赏中心”过度的放电或者过度的活化状态,从而起到开关作用。目前团队发现至少有一个分子靶点和氯胺酮的靶点在同一个通路中起作用,团队预测阻断该靶点后也会有抗抑郁的效果,针对这个靶点临床上现在已经有药物治疗别的疾病,团队近年来已和临床团队开始合作。

《科普知识》也指出,目前在国内,心理治疗由于可及性等问题,不能惠及大部分患者,抗抑郁药物仍旧是抑郁症治疗最主要手段。关于抗抑郁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科普知识》中介绍,首先,药物没有“最好”一说,

一定要根据医生建议选择药物;其次,抗抑郁药物起效一般需要2周以上,在应用初期如未发现病情改善不要灰心;第三,抗抑郁药物起效也要求剂量达到一定标准,如剂量不足,即便长期使用也可能没有良好效果,定期复诊并遵医嘱调整药物用量十分关键;此外,抗抑郁药物没有成瘾性和激素,安全性总体良好;最后,病好并不意味可以停药,不恰当地减停药物会提高复发风险,减停药物必须遵医嘱。

然而,在抑郁症患者中,相关治疗往往难以规范执行,当前我国抑郁症治疗仍面临诸多痛点。根据《蓝皮书》,关于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的患者是由于费用高,其次有%的患者认为用处不大。而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服药依从性为影响抑郁症复发的首位因素。关于患者最不能忍受的副作用,%的患者表示最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的患者最不能忍受恶心,%的患者最不能忍受手抖。

针对上述痛点,《蓝皮书》指出,在缺乏对抑郁药物了解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剂量下避免自己产生不良反应,也是抑郁患者担忧的一点,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与此同时,公众对于抑郁症也存在诸多误区,《科普知识》指出,当前公众对精神障碍的了解和认识还普遍不足,对病因和主要表现不了解,对求诊和治疗原则不了解,甚至认为这些不是病,是个人的意志不坚强毅力不坚韧,吃饱穿暖无病呻吟,这些无知、偏见和歧视给患者,可能是亲朋好友也可能是自己都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会延误及时求治,给个体带来更多的痛苦影响其社会功能。

如何与患有抑郁症的亲友相处,《科普知识》建议,首先要多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患者生病不是“性格软弱”“经历挫折太少”,不要单纯让他们“想开点”,不要一味地喊口号让他们“坚强”。亲友能做的是无条件地倾听和陪伴,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也不要避讳和患者谈论疾病,这可能会让他们更羞于表达、求助,要鼓励他们接受专业的帮助,尽早好起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