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都铎女王:不低头,王冠会掉,伊丽莎白的加冕御容与竞争者

船长读画   2023-02-20 18:10:53

丽莎白一世,都铎家族的最后一位女王。

在由她所开启的盛世中,英格兰的御用画家们,却似乎重新返回了《凯尔经》的时代,从中世纪和拜占庭的手抄本中去寻觅各种能够宣扬神性和王权的图像方式。

他们与法国、西班牙、佛罗伦萨等地的宫廷画家相比,或者与正在流行的样式主义,以及即将兴起的巴洛克艺术相比,似乎绝缘了。


(资料图)

《伊丽莎白一世无敌舰队肖像》版本之一 1588年

而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壹 加冕御像

“血腥玛丽”在英格兰的天主教复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558年她因病而逝,玛丽.都铎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都铎(Elizabeth Tudor 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继任王位。

1559年1月15日,英格兰各地教堂敲响的钟声连成了一片。威斯敏斯特教堂内的风琴、笛子、喇叭和铃铛声更是震耳欲聋。

伊丽莎白.都铎被加冕为女王,是为伊丽莎白一世。

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电影《伊丽莎白一世》剧照1

电影《伊丽莎白一世》剧照2

为了庆祝这一隆重的时刻,她的裁缝为她设计了一套金色天鹅绒面料的紧身长袍,饰有象征都铎家族的玫瑰图案。

同样质地的斗篷,内衬白色貂皮。在白色貂皮的披肩上,戴着一圈华丽的宝石。这些都映衬出25岁的她,白皙而青春容貌。

当然,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她蓬松下垂的金色长发之上,头顶上那只同样镶满宝石的王冠。

近半个世纪后,一位不知名的画师依据当年一幅微型肖像画,绘制了以下这幅《伊丽莎白一世加冕肖像》。这件木板油画,由四块橡木板制成,距离创作最近一片木板的年轮约是1581年,人们由此推测画作绘制的时间为1589—1621年间。

该作长期被沃里克伯爵收藏于沃里克城堡( Warwick Castle),1978年才现身苏富比拍卖行,被英国国家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购入。成为见证都铎家族最后一位女王登基御容的历史图像。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加冕肖像(带画框) 约1589—1621年

伊丽莎白一世加冕肖像 约1589—1621年

在现代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将这幅图像作为参考。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电影《伊丽莎白一世》,在宏大的登基典礼一场戏中,就完全参照了这幅画中女王的穿戴和配饰,也因此获得了1999年第71届奥斯卡最佳化妆奖。

画作中的伊丽莎白右手拿着黄金权杖、左手端着顶部饰有十字架的王权宝球(The orb),为了同时保持王冠、权杖和宝球的平衡,她的姿态看上去有些僵硬,而且小心翼翼,否则,王冠会倾斜、宝球会掉落。

相比此前,小荷尔拜因为她的父兄——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以及安托尼斯·莫尔在1554年前后为她姐姐玛丽.都铎所作的那幅肖像,虽然画作中有精致的图案、艳丽的色彩,但她的面部和身体完全失去了生动,金色布料紧裹的身躯让她看上去像一只蜜蜂,白皙的面部就像带着一层纸糊的面具。

伊丽莎白一世加冕肖像 细部1

伊丽莎白一世加冕肖像 细部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在那时,作为西班牙宫廷画家,安托尼斯·莫尔发展出了一种正式的宫廷肖像画风格,这种风格典型的特征是在肃穆、宏伟、沉静的环境中,描绘出人物准确的外形,充分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而在伊丽莎白长达45年的统治中,她尽管特别注重自己的国际形象,也不断发明新的发型和穿戴,引领欧洲宫廷的时尚潮流,但为了宣传控制的需要、为了传递国家形象展示君主权威,英格兰画家们的创造力,被限制在对权力颂扬的桎梏中

自描绘她登基的这幅御照开始,画家们尽心尽力不厌其烦地描绘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玫瑰、祈祷书、宝球、地球仪、王冠、权杖、扇子、珍珠、宝石,竭力传递出一个具有圣母一般慈爱并威严的女王形象,但在对女王本身的形体塑造方面,却是机械化地复制。

伊丽莎白,这位都铎家族最后一位女王,在她登基之后所有留下的肖像画中,都类似于扑克牌中的梅花Q,充满了象征的寓意,或者说装饰性的趣味,但却板滞、单薄,毫无生气。(扑克牌中的梅花Q,传闻是象征着她祖母——亨利七世的王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

在由她所开启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昌盛的时代中,英国王室的肖像画家们,似乎重新返回到了《凯尔经》的时代,从中世纪和拜占庭时期的手抄本中去寻觅各种能够宣扬神性和王权的图像方式,他们与法国、西班牙、佛罗伦萨等地的宫廷画家相比,或者与正在流行的样式主义,以及即将兴起的巴洛克艺术相比,似乎绝缘了。

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贰 紧张的朋友圈

她并不像父亲或者姐姐那样,试图通过一段稳定的婚姻来维系政治平衡,被称为“童贞女王”的伊丽莎白终身未嫁,她利用自己的童贞之躯作为筹码,在法兰西、西班牙、神罗等诸多向她求婚的仰慕者、同时也是环伺英格兰的列强中,巧妙地维持着政治均衡,以此为国家换得更稳定、充分的发展空间。

对于求婚者,她既不拒绝,也从不给任何允诺。

这些诸多求婚者、政治强敌之中,最重要的一位角色,是她的姐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第二位国王菲利普二世。三年前,查理五世宣布退位后,他继承了家族在奥地利和德意志之外所有领地的统治权,而且在1557年,西班牙联合英国军队在圣康坦(Saint-Quentin)战役中击败了法国军队。

伊丽莎白登基后,菲利普二世依然希望通过联姻来维系与英格兰的结盟,也向伊丽莎白赠送过自己的画像,但他的求婚被婉拒。

提香所绘的菲利普二世肖像 1551年

因为圣康坦一战的胜利,西班牙、法兰西和英格兰三方于1559年4月共同签署了《卡托—康布雷西条约》,这标志着自1494年查理八世肇事惹起的意大利战争宣告结束,各方在意大利的争霸赛告一段落。

对于菲利普二世而言,《卡托—康布雷西条约》是政治上的一场大胜,西班牙取代了法国对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对意大利进行了新一轮的势力范围划分:

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撒丁、米兰公国和意大利中部的部分领地转为由西班牙统治;恢复1536年被法国征服的萨伏依公国;科西嘉并入热那亚;锡耶纳、皮亚琴察正式并入美第奇家族统治下佛罗伦萨后,最终形成了托斯卡纳大公国。

这项条约,也规定了英国在大陆最后一块地方——重要港口城市加莱(Calais)的命运:几乎一个世纪前,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加莱成为英格兰在大陆之外唯一保留的据点,这个据点在1558年被骁勇善战的法国大将、第二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夺回。

【注意,这位吉斯公爵(Francois de Lorraine 1519—1563年)与第一百三十二篇文章中,我介绍丹麦公主克里斯蒂娜的老公、洛林公爵继承人——弗朗索瓦一世·德·洛林(1517—1545年)是不同俩人,后者是日后的洛林公爵,也是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教子,而前者是亨利二世执政时期的首席军事家。】

《卡托—康布雷西条约》中规定,法国可以在八年内从英国手中赎回加莱,这样英格兰便彻底丧失了在法国的所有领土。30年后,伊丽莎白一世在加莱海战中战胜了西班牙,这也算出了一口恶气,暂且不表。

菲利普二世应是这次缔约的最大赢家,他不仅获得了雄厚的政治资本,而且还通过一项附属条款解决了自己的婚姻问题。

这项婚约的内容是:法王亨利二世的妹妹嫁给萨伏依公爵,亨利二世与美第奇.凯瑟琳的13岁的女儿——伊丽莎白·德·瓦卢瓦嫁给丧妻不久后的菲利普二世。

叁 来自斯图亚特家族的竞争者

正是在自己女儿的结婚庆典上,法王亨利二世参加长矛比武而丧命(详见第八十八篇文章《法兰西进入深水区:瓦卢瓦王朝联姻美第奇,凯瑟琳导演巴黎大屠杀》)。他去世后,由长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

弗朗索瓦二世自幼就与表姐、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 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18日)订了婚,玛丽.斯图亚特只有9个月大时就成为了苏格兰女王,6岁时就被送往法国宫廷,而苏格兰由她的母亲、来自法国贵族吉斯家族玛丽·德·吉斯摄政。

他们俩在1558年4月24日举行了婚礼,而因为弗朗索瓦一世很年幼,此后法兰西由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担任摄政,王后玛丽.斯图亚特的舅舅、前文提到过的那位能征善战的第二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开始掌控朝政大权。此后,作为信仰天主教的吉斯家族与新教胡格诺派信仰者之前爆发了长期内战,这在前文已有叙述。

他们婚礼后半年,英格兰的“血腥玛丽”因病去世,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提出自己才是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法国宫廷画家克卢埃为少女时期的玛丽.斯图亚特所作的肖像,1553年

玛丽.斯图亚特并不是无理取闹,因为她祖父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的第六任国王詹姆斯四世(Seumas IV,1473—1513年),娶了英格兰都铎家族首位国王亨利七世的长女、玛格丽特·都铎(Margaret Tudor 1489—1541年),也就是亨利八世的亲姐姐。

在信仰天主教的玛丽.斯图亚特眼中,伊丽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与安妮.博琳不合法的私生女,而且还是一位新教徒,自己才算得上是根正苗红。

分析了上述这些联姻关系,我们就能明白,刚登基的伊丽莎白一世,无论是面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瓦卢瓦家族的法兰西,还是斯图亚特家族的苏格兰,在所有的朋友圈中,都被边缘化了。

肆 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完成与新世界的诞生

环目四顾,伊丽莎白一世似乎找不到一个有利的盟友和靠山。

而她继承的这个国家正因为信仰分裂、经济几乎破产而显得脆弱不堪。

但她不能低头。

因为,王冠会掉。

伊丽莎白一世首先在宗教改革这一关键项上,继续延续了亨利八世开启的改革之路,开始重整由英王直接管辖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决裂。

她寻求了一种在天主教和新教兼容的调和政策,最终完成了建立民族教会的改革任务。

1571年,伊丽莎白一世通过国会正式颁布《三十九条信纲》,仍旧保留主教制度,但强调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准则,简化了宗教仪式,这标志着安立甘宗的确立。

伊丽莎白一世肖像 1575年 伦敦国家肖像馆藏

安立甘宗对天主教原有的等级结构和组织模式进行了大改,但相对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对天主教本身教义的反对并不多,保留了大部分天主教礼仪。

而这,并没有完全适合迅速崛起的资产阶级的需要,此后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又提出诉求:按加尔文宗教教义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成分,成立脱离国王的控制而独立的清教徒神权政体。

伊丽莎白及其主教们不得不对清教徒采取压制手段,这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两项深远影响:

其一是,被迫害的清教徒势力不断增长,到了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旗帜下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其二是,一批清教徒不得不远走他乡,他们最终搭乘一艘“五月花”号的轮船驶向美洲。这群美洲的新移民将第一个殖民地命名为弗吉尼亚(Virginia),为得是纪念这位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