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实时:文化新地标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2023-01-24 12:15:4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


(资料图片)

前言

回到近代上海,在哪里最有可能偶遇大文豪鲁迅?熟悉鲁迅先生的朋友可能会回答:虹口。我们给您更精确的答案:四川北路2048号。

这里是内山书店,书店老板名叫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鲁迅与友人往来、与革命者及国际进步人士会晤的重要联络点,见证着中日文化人士的友好交流。

2021年,恰逢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启动,通过对建筑的保护修缮再现街区历史风貌,这座蕴藏着丰厚文化记忆的百年书店重获新生,成为一处以书为本,集阅书购书、文化沙龙、咖啡空间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综合体。

卵石墙面,日式木格窗,西式山花细节,驻足于书店之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不禁泛起联想,百年前的此刻,这家书店的内外是怎样的光景。

鲁迅与内山书店

鲁迅与内山完造合影

1933 年夏,摄于千爱里 3 号门前

“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生为中华友,殁作华中土。吁磋乎,如此夫妇!”这是葬于上海万国公墓的内山完造夫妇墓前的碑铭,这段文字精炼概括了内山夫妇与中国结下的缘分。

内山完造,日本岗山人。1916年他携夫人美喜子来到上海,1917年,在上海虹口魏盛里(今四川北路1881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书店——内山书店,开启了中国书店的“开架售书”模式,内山完造与鲁迅即结缘于书籍。

1927年的一个秋天,鲁迅定居上海,第三天便前往离家不到500米的内山书店购买了50多元的书籍,这数额已超过书店一天的售书额。三天后,鲁迅再次来到内山书店,由于第一次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一进门内山夫人就认出了他,并悄悄告诉丈夫,内山完造便上前与鲁迅热情地交流起来。鲁迅将住址告诉内山并请他将书送到住处,内山询问起姓名时,他答道:“叫我周树人就好”。内山这才惊觉,原来眼前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

魏盛里内山书店内景

之后,鲁迅成为了这里的常客,他常来店里买书、会客,参与文化沙龙、组织木刻讲习会和展览,两人的友谊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鲁迅在暑期木刻讲习会上》(木刻)

由中国版画家李桦作

鲁迅在内山书店内常坐的椅子

内山完造被鲁迅渊博的才学所折服,不遗余力地介绍他的思想与活动,鲁迅的多部著作都由内山书店出版与传播。

内山书店经售鲁迅编的部分中外画集

内山书店经售的鲁迅部分杂文集

同时,在内山完造的介绍下,鲁迅还与日本文化界人士建立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在鲁迅及家人遭遇危难时,内山完造多次帮助他渡过难关。

鲁迅与内山完造的来往长达十年,直至1936年他去世前夕,内山还一直陪伴左右。随着1945年抗战胜利,内山书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之后的岁月里,该建筑的功能多次变化,1984年后一直作为中国工商银行山阴路支行使用。房屋整体年久失修,旧址里的文化气息逐渐消逝。

内山书店旧址铭牌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通过对建筑进行整体修缮,恢复街区风貌,并对建筑功能进行同步升级,打造新的区域文化地标。

内山书店旧址始建于1924年,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建筑主体为三层砖木混合结构,兼具日式与西式特点,为折衷主义风格,远观庄严而富有气派,温润而富有历史韵味。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书局的文化气息是由外而内散发出来的,走进书局便是开启一次人文探索之旅,角角落落无不透露着鲁迅及其友人在书店内的足迹。我们不妨进行一次云游览,大家可以循着以下线索,与鲁迅先生展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线索一

“我叫周树人”

如果你从静谧优雅的甜爱路拐至山阴路上,或许会留心到这一线索,和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停步注目,几行字清晰可见,这是一段来自百年前的对话,亲切有趣,让人不禁对这家店产生兴趣,不妨再往前走走。

线索二

大先生的字

一走进书局,熟悉鲁迅的朋友很快就能发现这一处巧思,书店每一层每一间的名称都是取自鲁迅先生为作品集亲手撰写的字样,与现书店的内容功能相应和。

线索三

“鲁迅专属”

曾有人研究统计,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达500多次,可谓书店熟客,有多熟呢,在书局一楼的内山书店旧址中放着一把鲁迅常坐的藤椅,书架前周海婴幼时爱爬的木架高梯。走进这间屋子,好像时间也变慢了,沉静古朴,历久弥新。

线索四

友人掠影

内山书店不仅是鲁迅阅书购书的地方,也是他与友人会客交流的场所。在内山书店旧址的衣架上挂着一条红色围巾,这是用来纪念作家萧红的;书店二楼的“集外集”是专供读者阅读的地方,长桌上有一张留座牌,上面刻着“丁玲留座”字样,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与左联有关的刊物书籍。

漫步书局,细心观察,鲁迅在书店活动的足迹场景散落于整个空间之中,用点滴细节提醒着人们百年前曾发生过的故事,共同寻获这份暌违已久的欣喜。

以书肆为津梁 期文化之交互

鲁迅曾说,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这句话也可成为历保修缮的写照,用原汁原味的老手艺,修旧如旧,还原历史风貌,让无形的人文基因以有形的方式重新融于城市肌理之中,用真诚的敬畏之心与精湛的匠艺之能守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

END往 期 回 顾 新刊 视界 盛会 关注我们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 土木科技期刊 / 土木视界

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或出处,本号文章来源于网络,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进行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对原作者进行感谢。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做相关处理!

文章及图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和商用

推荐